騰訊微博8日下午推送的幾張圖片,連日來勾起了在外打拼的游子們的回憶。照片中,守著7個大包的中年女性,是四川廣安萬善鎮三村四組的王春華。4月7日,她準備了7大包行李,帶著10只雞、300多個土雞蛋以及豬油、醪糟、紅糖和行李等,要趕到成都崇州,探望前一天剛剛成為母親的女兒秦丹丹。路過客車的司機看到她這一大堆行李,都不願意停車。在旁邊陪同等車的侄女“蝶哥”,於是將這組照片放上了微博。
  生活中很普通的一組照片,卻立即引髮網上熱議,感觸最深的,是身為母親的“媽媽”們。網友“黛芘茉莉”說,別說這個媽媽的方法不科學。要知道真正的好土產在城市裡根本買不著。包穀養大的土豬和激素飼料喂的豬,你知道這其中的差距有多大。在南京一家司法機關工作的於菲老家在寧夏,她說,年輕人真到了要養孩子時,才會理解什麼是“養兒方知父母恩”,父母在她坐月子時來得極頻繁,是總覺得常能看到她才安心,哪怕上個星期才見過她。徐州機關工作人員筱金說,2013年初她生孩子時,遠在河南老家的父母,撂下家裡的一大攤子事匆匆來看她。一輛偌大的SUV除了前面的兩個座,後面塞得滿滿的:一床嶄新的厚厚棉被,寓意後輩;嬰兒3歲前所有的厚棉衣,全手工縫製;還有花生、水煮牛肉、自釀花生油。那幾天,父親除了吃飯睡覺,剩下的時間全都在買飯、送飯、買東西。“其實,父親一定知道,坐月子很多東西是不能吃的,但是不善表達的他,似乎再也找不到第二種疼愛女兒的方式。”
  “很多司機不願搭載”,讓南通出租車司機馬海鵬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。他說:“這種情況我要是順路碰上了,肯定會搭她一程。我也上有老母、下有上初中的女兒,真覺得這個媽媽不容易。”
  “有人鄙夷,有人叫好,有人當做笑話一般,我卻想到了下周要來看我的爸媽。”在南京一家媒體工作的許海燕說,下轉A3版
  上接A1版本來準備周末坐大巴從興化來南京的父母,猶豫再三,還是決定等女婿下周開車回老家去接,因為行李太多。她覺得,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要帶這麼多東西,其實,買不到的並不是東西,而是親情。這些帶著親情的東西,有它特殊的味道。
  “廣安媽媽”帶著7個大包看望女兒,在網上引發熱議的同時,也勾起了不少網友對父母之愛的回憶,他們紛紛曬出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細節。
  在南京工作的劉衛華,一直珍藏著一個斷了拉桿的行李箱。劉衛華說:“妻子老家在山東,為了來看女兒,岳父母弄了滿滿一大行李箱東西來。結果,在往樓上搬時,因為東西太重,硬生生地把拉桿給弄斷了。”
  來自泰興黃橋老區的趙紅林,每次回家都會帶上幾雙母親納的鞋墊。他驕傲地說,這是70多歲的母親親手縫的。“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小小的鞋墊,一針一線里縫進去的都是長輩們的愛和關切。”今年回家時他發現,母親的精神已大不如前,時常站一會兒就覺得累。可沒曾想,聽說兒子要回來,母親竟然天天為他縫鞋墊,為的是能趕在他離家之前用上。
  “每次開學,我媽總想給我多帶些特產什麼的,可是我都拒絕了。下次,她要是又買了東西讓我拿著,我一定帶著。”老家江蘇的重慶大學通信工程專業大三學生支天宇說,不少同學都看了“廣安媽媽”這組照片,儘管平時埋怨父母對自己管得多、又嘮叨,但是大家都覺得挺感動的。
  網友“回憶馬小甲”說,看到這組照片眼眶都濕了。她說:“記得那年第一次坐車上大學,兜里沒有手機,爸爸一直對旁邊的大姐說,‘你好,麻煩下車的時候手機借給我女兒用一下可以嗎,她沒手機,我怕一下車找不到公共電話。’之後是不斷揮手目送的畫面,永遠忘不了。”
  東北小伙張磊的父母一直堅持給他郵寄最正宗的東北大米。他說,“其實我很少在宿舍做飯,我也不需要爸媽給我寄大米。但有時候想家了,就想起做做飯,吃吃這米,立刻情緒就好多了,味道就是不一樣——是家的味道。”
  生活中很普通的一組照片,一個個感人的細節,讀來讓人感動。觸碰內心的,為什麼都是這些細節?
  “提都提不動了還要拿,也許已經成了父母的習慣。離家時鼓鼓囊囊的行李,探望時大包小包的特產,承載的都是愛。”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社會所副所長蔡成浩說,大包小包里,沉重的不是物質,而是親情。這些東西雖然哪裡都能買到,也並不昂貴,但裡面包含的情愫卻很多、很重,滿滿的都是父母對兒女的牽掛。
  南通市婦聯副主席蔡莉說,現代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都很大,但無論多忙,親情都不可以缺位,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。有時候,親人的一聲輕輕的關懷,能夠戰勝很多人生磨難。關註親情,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元素。
  本報記者趙曉勇 劉艷元 李先昭
  吳瓊 陳月飛 付奇
     (原標題:觸碰內心的,咋都是這些細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r26hruwt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